2020年工作要点及任务分工
2020-10-29 14:44  

2020年工作要点及任务分工

2020年,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关于教育和科技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四届历次全会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夺取抗击疫情全面胜利和推动学校事业全面发展相结合,按照学校第七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五个重点,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加快建设“江西一流、全国较大影响、行业地位突出、区域最具贡献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积极服务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现代化江西建设、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和钢铁工业转型升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围绕一个中心

坚持以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为中心,不断提升学科和专业建设水平,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打好七大攻坚战,深入推进第三次创业,奋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江西一流、全国较大影响、行业地位突出、区域最具贡献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二、突出五个重点

1.扎实开展巡视整改工作。认真对照巡视组反馈意见和学校巡视整改工作方案,扎实推进巡视整改工作,认真办理问题线索,加强请示汇报,强化过程跟踪和结果问效,不折不扣落实好巡视整改各项任务。以巡视整改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坚持把“严”的基调贯彻到从严治党全过程,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2.着力加强稀土领域学科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稀土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加强稀土领域相关学科和专业建设,以此为龙头全面带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学科建设水平。以稀土领域学科建设为引领,大力提升学科影响力和竞争力,力争在“双一流”建设、新一轮博士点申报、全国第五轮学科水平评估、学科建设水平提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在稀土领域实行“学科特区”政策,认真落实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稀土领域一流学科建设更好服务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对接好中科院稀土研究院落地,做强做实稀土学院,加快稀土领域一流学科建设和国际知名稀土学院创建。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学科、科研团队建设,围绕稀土全产业链重点打造矿、冶、材特色优势学科群。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大力推进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创建工作,积极参与稀土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扎实开展基础研究,培育产出高质量科研成果,力争实现学校牵头的国家级平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杰青、优青项目的突破。

3.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开展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年活动。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专业认证与评估(评价),完善校内专业建设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专业布局,实现专业停止招生或撤销15个以上。重点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深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强化五类“一流课程”建设,线上教学课程数量实现翻番,五年内全校线上教学课程达60%以上;切实提高线下课程教学质量,建设具有江理特色的虚拟仿真实验和社会实践类“金课”,切实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大力开展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培育,每个学院确立培育项目2个以上。

4.持续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省委十四届十次全会精神,修订《江西理工大学章程》。修订完善学校党委常委会会议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完善二级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制度,加强执行情况检查。深化大部制改革,提升管理效率与效能。推进学部制改革,完善实体运行的材料冶金化学学部的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管理制度;成立覆盖所有二级教学学院的若干学部,探索不同运行模式的学部制。成立应急管理学院,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风险防控需求。进一步完善多校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行政体系的执行力和强化学术权力的影响力。完善党委常委会会议、校长办公会议定事项执行情况的跟踪与反馈机制。加强教学、管理与后勤服务的科学评价。优化二级单位年度和聘期工作考评体系与办法。推进文件“废改立”工作。落实落细“十三五”发展规划收官工作,努力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加强调研和论证,高质量编制“十四五”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

5.积极稳妥推动应用科学学院转设。认真学习贯彻教育部、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独立学院转设工作的相关政策,加快推动独立学院转设。按照“公办优先、赣州优先”的转设思路和对学校资产“等价补偿”的原则,积极与赣州市人民政府或其他地市协商落实。根据转设工作进展,制定相应工作方案和预案,做好政策解读和相关调研,按照省政府工作部署,在确保安全稳定前提下,积极平稳推进各项工作。

三、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1.切实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新的希望、两个目标定位、三个着力、四个坚持、五个推进”的重要要求和关于教育、科技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实际行动和成效切实践行“两个维护”,不断增强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学习贯彻上级各项决策部署,着力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2.深入推进思想建设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新思想的学习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切实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教育、科技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全省“两会”、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抓好学校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学习宣讲,细化、落实任务分工。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果,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工作制度。深化校院两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形式。加强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用好“学习强国”“江西干部网络学院”等学习平台,营造浓厚学习氛围。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入开展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研究。

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深入推进红色文化进思政工作,运行“VR+红色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积极探索利用智慧教室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坚持“书记面对面”“校长约吧”和校领导“双体验日”活动。组织实施好“三全育人”和“个十百千万”工作,深化“三联系”制度,加强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落实落细《江西理工大学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任务与责任清单》,提升思政课质量。全面推行毕业生德育答辩,完善学生德育档案。

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严格落实各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书记的第一责任、分管领导的直接责任和其他班子成员的“一岗双责”,进一步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联席会议、检查考核等机制。建立健全重大风险隐患排查化解机制,完善哲学社会科学讲座、报告、论坛等审批制度。切实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制定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

着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进一步提升外宣工作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学校在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和大报大刊正面亮相的频率。以主题化宣传为重点,扩大校内宣传阵地在师生员工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积极推进融媒体中心建设,严格落实新闻稿件“三审三查”制度,着力塑造良好社会形象。加强校媒联盟建设。

努力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炼学校发展的文化理念体系,积极宣传阐释学校最新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等。推进文明单位建设,力争获批省文明校园。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加强八角之声合唱团建设,推进与中央电视台、中国交响乐团的深度合作,带动产出更多优秀校园文化成果。

3.扎实开展组织建设

深入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加强党委班子建设,不断提升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能力。加强二级党委(总支)建设,进一步完善书记抓基层党建、党政联席会议等制度,切实发挥二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不断强化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扎实推进党支部“三化”建设,深入推进党支部“五星创评”工作,持续开展党支部书记“双述双评”工作,大力推动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抓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持续开展基层党建示范观摩活动。以样板党支部和标杆院系为抓手,不断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做强做精“三联系”工程,力求形成新的党建品牌。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教师入党积极分子等制度,重点做好在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有计划地发展“双高”党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校园疫情防控中高高飘扬。以产业扶贫为重点,着力抓好兴国县崇贤乡崇义村对口帮扶工作,确保精准脱贫任务顺利完成。

持续强化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干部工作制度,修订学校《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实施办法》,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干部交流挂职机制。进一步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有序开展新一轮中层干部交流工作,扎实做好聘期中层干部选配工作,推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推荐和选任工作,加强党务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完成年度科级干部选任工作。细化“五讲五比”方案,更好发挥干部“关键少数”作用。注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加强干部考核与监督,进一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

充分发挥党校功能。进一步加强党校阵地建设和基础建设。完善教育培训管理机制,推进分层分类培训,深化教育培训模式改革。抓好干部教师理论学习教育,加强中层干部、中青年骨干、晋职晋岗人员、管理人员、党务干部培训。加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党校教育培训职能。增强党建研究实效。认真完成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体中层干部轮训工作。

4.不断加大作风建设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着力解决“怕慢假庸散”突出问题。完善领导干部联系服务基层机制,落实校领导接待日、校领导“十联系”“三联系”工程等制度,强化调研成果运用,积极回应师生关切。切实改进机关作风,严格执行“机关作风十条”,着力压缩会议、减少文件20%以上,抓好机关部门“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师生办事事项清单落实,常态化开展工作作风检查和处理。进一步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切实落实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在教师资格准入、招聘考核、职称评聘、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等环节加强政治审查,深入开展师德师风示范学院创建活动,大力选树师德先进典型,严肃处理师德失范行为,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

5.努力提升纪律建设成效

强化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一岗双责”。持续深化校内巡察工作,完善巡察相关制度,注重巡察整改落实。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方针,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用好执纪监督“四种形态”,坚持抓早、抓小、抓细、抓实,重点加强对中层干部和校院两级班子成员的监督。持续开展党风廉政教育特别是警示教育,进一步浓厚廉政文化氛围。认真做好信访举报工作,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应。积极推进纪检体制改革,强化机构、人员等保障。

6.积极推进统战群团工作

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决策部署,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维护宗教关系和谐稳定,不断提升服务学校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加强民主管理,开好学校第六届教代会暨第十一届工代会。大力提升共青团的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筑牢青年理想信念,增强青年本领能力,保障青年健康成长。适时召开学校第十六次团员代表大会、第十八次学生代表大会和第十次研究生代表大会。

(二)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始终把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重要批示精神,坚决落实省、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和整体要求,以“确保不发生群体性疫情,确保不发生工作责任缺失引发疫情”为工作目标,一定时期内把疫情防控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工作大事抓实抓细,认真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紧紧依靠广大师生,联防联控,群策群力,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三)充分发挥学科建设龙头作用

1.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启动参与江西省“双一流”总结评估工作,对标对表“双一流”建设目标任务,突破关键核心业绩,强化稀土领域学科特色和服务区域贡献度,确保三个省一流学科(群)通过省“双一流”评估验收,为学校进入省级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或一流大学)行列奠定基础。持续开展分层分群学科建设,拓展学部制改革,培育新的一流学科(专业)增长点,提前谋划并积极做好省第二个周期“双一流”建设申报工作。

2.全力开展新一轮博士点申报。精心谋划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等学科博士点申报工作,力争新增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以上。

3.力争全国第五轮学科水平评估结果上层次。以冶金工程、矿业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省级一流学科的建设任务及其学科评估目标为主导,实现在8~10个一级学科进入前70%的前提下确保2个以上学科达到B或A类。

4.不断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优化制定2020年目标管理任务书,进一步激发二级单位的工作主动性和办学活力。制定学科建设项目绩效评价办法,开展化债资金项目绩效评估,提升学科产出投入比。积极培育新兴学科。进一步进位大学排名。

5.借力借势促进发展。积极争取新一轮苏区振兴发展政策支持,对接融入中科院稀土研究院建设,落实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的对口帮扶事项。

(四)切实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1.大力推进一流本科教育

围绕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深入推进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坚持教学组织与教学督导相结合,持续严抓教风学风、考风考纪,强化教学质量,让“学生忙起来、教学活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真正落到实处。以全省第二轮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为契机,全覆盖实施专业评价,统筹规划专业设置,实行专业动态调整,停止招生或撤销专业15个以上,2020年实际招生专业数控制在60个以内;新增大类招生专业2个以上。全面完成和落实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实施方案,积极申报下一轮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其中申报数不少于12个、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5个以上。积极做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已获得同意进校审核专业确保全部通过,申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不少于10个且获批同意进校考察专业 3个以上。强化信息技术与教学工作的深度融合,着力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以上,省级一流课程获批数量确保进入全省前五,各学院(学部)通过各大公共平台建设在线网络课程数不低于当年总开设课程的10%,五年内线上教学课程达60%以上。以“思政课程精品化、课程思政全员化”为目标,推进课程思政全覆盖,2020年新增课程思政项目100门(人)次以上,其中每个学院(部)不少于6门(人)次。继续实施好公共体育课改革。推动教学团队建设,各学院(学部)均须建立教学团队1个以上。强化教学成果培育工作,每个学院确立培育项目2个以上,力争获批省级教改重点课题10项以上,争取2021年省级教学成果获奖等级和数量均有较大突破,为2022年申报国家教学成果打好基础。加强新校区教学楼建设,做好新校区两栋教学楼的教室室内规划设计和课桌椅及设备采购计划。

2.全面推动卓越研究生教育

深入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导师立德树人和学术指导的第一责任,落实国家及江西省资助政策,严防奖助、招生、学术诚信三大风险。逐步构建以研工部为指导、学院(学部)为主体的四级研究生管理体系。建立研工部与学工部在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的文件会签制度、学院(学部)学工统一管理制度,融通本-硕-博学生日常管理。积极争取招生计划,有效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分地区建立优质生源基地,提升生源质量,二本以上生源占录取总数的80%以上, 一志愿报考率比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以上;切实做好硕博连读、申请-考核、普通招考等三种类别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争取博士就业率100%、硕士就业率97%以上。落实研究生教育分层分类培养,分层分类设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推进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积极调整研究生教育教学方式,抓实抓细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结题验收和成果运用,做好国家和省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培育、申报工作,启动研究生课程思政遴选及建设,实现各类研究生竞赛成绩、省级教改课题和省级教学成果奖数量位列全省前五。深入推进与中科院稀土研究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相关单位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力争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增加80个。加强南昌校区研究生教育的管理和指导,实现校区研究生教育规模化、规范化和优质化。加强学位授予过程管理,严把学位论文质量,省级优秀学位论文数量稳居全省前五。继续实施学位点动态调整,做好2020年新增硕士学位点申报工作并力争获批2个以上,进一步优化学位点结构。

3.着力推动教育国际化

进一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工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独联体、东南亚国家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探索国际学院合作办学模式,力争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项目1项,实施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国际合作培养专项计划,实现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国际合作项目全覆盖,新增实质性合作高校5所,教育国际化发展排名进入全省前五。严把国际学生入学资质审查关,培养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人才,扩大双向留学生规模,力争新增国际学生数量100人,新增赴国(境)外留学学生50名。提升孔子学院国际中文教育的能力、质量与影响力,全力保障电气工程“2+2”联合培养项目三峡集团奖学金班的人才培养质量。

4.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认真组织参加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力争获国家奖1项以上,国赛总成绩在全省高校综合排名前五。选拔优秀项目参加2020年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加强对全校各类学科竞赛的引导和管理,构建“分类分级分层”的学生学科竞赛资助体系,保持A类学科竞赛获全国一等奖数量全省高校前三。保持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数量全省高校前四。持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积极改善南昌校区创新创业环境和场所条件,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前谋划新校区工程实训中心建设及设备搬迁工作。

5.有效开展本科招生就业工作

优化专业设置,科学编制招生专业数,合理分配招生计划。做好招生宣传工作,力争招生计划和一本学生人数均进入全省前五,在完成全年招生计划的同时,一本生源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一志愿报考率达到98%。省内一本录取最低分达到一本控制线,二本录取最低分高出控制线50分以上;一本投档分数线在全省排名前七,二本投档分数线在全省排名前五,专业调剂率下降1个百分点以上。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不断开拓就业市场,努力提升就业质量,确保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进入全省前五;毕业生升学率、留赣就业率分别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毕业生平均月薪达到4200元以上。推广“互联网+就业”模式,搭建信息化就业平台,组建专业化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和完善用人单位信息库。强化对建档立卡贫困生的就业指导帮扶,力争有就业意愿的实现100%就业。

6.认真抓好学生工作

守住安全稳定底线,推进联防联治、网格管理、台账管理,常态、广泛开展各类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强化思想引领,组建辅导员宣讲团,完善主题教育集体备课制度,形成一批主题教育精品示范课程。强化学生会、研究生会等学生组织建设,在学生干部中常态开展“亮身份、做模范、比贡献、当先锋”活动。通过两“扶”(“一对一”精准帮扶、“一对多”辅导帮扶)和四“查”(早读、晚自习检查,到课率、手机收纳袋使用率检查),加强学风建设,学生考研率校本部和南昌校区分别不低于25%和10%,学生退学率低于0.3%,留级率低于0.7%,学业警示率低于6.5%,违纪率低于8‰,全年无重大突发责任事件。持续打造“红色文化铸魂、传统文化修身、矿冶文化强骨、理工家文化暖心”系列文化品牌。完善体育教学环节和课外体育活动环节衔接制度,全面开展“五走”活动,营造全员健身的浓厚氛围。实施“学生社团繁荣计划”,以学生社团为依托,推进美育教育第二课堂课程化、学分化,开展赣南采茶戏、红色合唱进校园活动,借助地方资源提升学生美育素养。开展校内包干区活动,完善志愿服务“周二行动”和“周六行动”,在助力文明城市和文明校园建设的同时,让更多学生受到劳动教育。实施“石榴籽”工程,统筹推进资助育人、心理育人、社区育人和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加强对建档立卡学生的精准帮扶,开展“助学 筑梦 铸人”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完善“学校、学院、班级、宿舍、个人”五级联动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做实学生心理咨询工作;进一步落实学工干部进宿舍办公,推动思政工作进社区。深入开展民族宗教政策宣传教育,提升民族工作质量,建立健全防范网上网下非法传教、非法宗教的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学工队伍建设,推出辅导员“强军计划”,不断提升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7.进一步提升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效益

切实加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完善管理制度,积极与政府、企业开展合作,着力申报国家和省级高研项目。进一步推进赣州市企业家培训学院建设,强化与相关行业的对接培训。进一步做好自考和成人学历教育工作。新增继续教育和培训收入1500万元以上。

(五)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1.大力加强科技平台和团队建设

争取与中科院稀土研究院按照股份制形式共同申报并获批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推进国瑞科创稀土功能材料有限公司实体化运行,争取以此为载体创建申报的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通过工信部认定。申报并获批二级军工保密资质,争取与企业签订军工项目合作协议1~2项。密切跟踪江西省颗粒系统仿真与模拟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级科研平台评审情况,争取获批1~2个。持续加强中国稀金(赣州)新材料研究院、江西先进铜产业研究院、中乌新材料(江西)研究院、中澳REEM研究院等平台建设。组建一批优势科技创新团队,实施旨在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的“强基”工程。争取获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积极探索和试点科技成果使用权资本化、股权化。规范江西理工科技产业有限公司运行和管理,提高学校资产经营效益。强化分析测试中心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2.不断提高项目申报成效

集中特色优势学科,培育和申报国家、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争取获批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或课题1项,做好“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指南申报工作。组织好两大基金申报工作,争取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优青”项目和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上取得突破,主持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或课题80项。加强对近三年校内立项重点项目的管理和评审,凝练培育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与江西铜业集团、铜陵有色集团、西部矿业集团等大型骨干企业科技合作交流,拓宽项目合作渠道。争取科研项目总经费突破2亿元。

3.积极推进成果培育和智库建设

跟踪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评审情况,争取进入江西省国家级科技奖培育计划1~2项,力争获批国家级科技奖1项,获批省部级科技奖5~8项(其中一等奖1~2项)。争取发表高水平、高质量论文400篇以上。继续深化专利群建设,争取授权专利数突破200项,在国际专利获批上取得新突破。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实现重大成果落地转化10项以上。继续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与提升计划,做好2020年第三届理论成果奖申报跟踪和2021年江西省第十九次社科成果奖培育工作。积极推进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研究院重点培育智库建设,做好2020年江西省智库建设验收工作。提出的对策建议获省部级领导正面批示3项以上。

4.持续提升办刊工作质量

提升期刊“三审三校”水平,通过中宣部“期刊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估”。稳步提高期刊的学科影响力和社会声誉,《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复合影响因子在2019年基础上有所提高,影响力指数稳居Q1区,受国家级课题资助论文达65%以上;《江西理工大学学报》《江西冶金》影响因子争取在2019年基础上稳中有升。切实抓好合作办刊工作,提高《钨科技(英文)》编辑出版质量,争取被5个以上国内外数据库和检索系统收录索引。

(六)深化人事人才工作改革

1.建立健全人事工作体制机制

深化人事编制管理制度改革,出台《江西理工大学人员编制管理办法》,推进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三定”工作。推进考核聘任管理改革,修订完善《江西理工大学教职工考核办法》,完成新一轮聘期岗位聘任工作。实施分配制度改革,出台新的《江西理工大学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含年终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办法)。修订《江西理工大学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条件》,完善职称评审条件。推进科级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职员制,建立职称职员并行的职务晋升机制。

2.着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把人才工作纳入各学院(部)党政主要领导年度述职内容,落实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构建学位教育、技能培训、高层次研修等多位一体的人才培训制度,制定实施“四青”人才重点培养计划,不断推进教师队伍博士化进程。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加强考核与跟踪,制定《高层次人才管理实施细则》,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力争全年获批各类国家和省部级人才项目30项以上、经费1000万元以上。新增双聘院士2~3名,新增“千人计划”长期人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与讲座教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及“四青”人才2人次。争取获批“高等学校学科引智计划”(“111计划”)基地1个。引进和培养博士教师80人以上,其中引进具有一年以上留学经历和外籍博士教师30人以上,博士教师比例达到50%。支持并鼓励青年教师境外访问研修,力争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15%。教师参加企业工程(双师)培训及进修150人次以上。

(七)积极履行社会服务职能

1.深入推进国内合作

积极对接落实中国科学院、江西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稀土研究院与江西理工大学四方共建稀土学院,为稀土领域培养世界一流人才,大力助力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标准运营赣州高新区双创基地,建设好市校共建的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服务区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认真贯彻《江西理工大学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助力赣州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着力抓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平台共建共享、专利申报、苏区大讲坛、博士教授进园入企、精准科技服务和毕业生留赣等工作。全力对接苏区振兴工作,抓住国家出台新一轮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政策契机,积极向上争取支持。以服务江西“2+6+N”产业发展为主线,开展有色、电子等相关产业专项调研。加强与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科院沈阳金属所、江铜集团、铜陵有色集团等大院大所大企和赣州、鹰潭等重点区域的合作交流,新增省属国有大型企业合作签约5家。完善校企、校地合作协议签署程序,加快协议落实。积极落实服务区域激励措施,完善服务区域工作评价机制。

2.扎实开展校友会、基金会工作

有效推进校友工作。切实抓好“三请三回”工作,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助力地方政府开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加快筹建校友组群,优化校友联谊会布局。推出校友工作特色品牌活动,办好第四届江西理工大学发展论坛,打造校友讲坛。加快校友工作信息化建设,完善校友信息管理平台。积极推动基金工作。讲好捐赠故事,开展冠名、认捐等形式多样的捐赠活动。拓展筹资渠道,加强与相关慈善机构、基金会和商会对接沟通,倡导以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为主的捐赠活动,落实“百年捐”年度捐赠活动,做好感恩坊纪念品商店运营工作。在合法合规、规避风险的前提下,探索引入专业理财团队负责基金会运营。力争捐赠金额突破3000万元。

(八)不断强化综合保障

1.切实抓好基本建设和民生工程

全面推进新校区建设,着力把新校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节能低碳、设施先进、具有地域文化和学校特色的现代化校园,积极推进新校区教职工住宅建设和团购工作。制定新校区搬迁方案,成立新校区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启动新校区搬迁论证与学校资产优化配置工作。加快推进周转房建设,完成主体工程和入住前必需配套项目建设,做好周转房缴款、分房、装修等相关工作。进一步改善南昌校区办学条件,推进多功能体育馆建设,高效使用综合实验大楼。落实好南昌校区教师房屋租赁项目,着力解决南昌校区人才引进和教职工住房问题,建好教职工子女“托管班”场所。强化教职工线上维权、校园问政、生活服务、扶贫助困等四大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健康理工”建设,深入开展大学生健康素质提升工程,在全校范围内进一步推广“乐跑”“理工阳光操”等特色健身活动;关爱师生身心健康,强化心理健康工作平台及队伍,建立和完善师生心理健康档案,探索教师心理干预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着力加强后勤保障

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功能延伸、三级管理等后勤基础改革,特别是建设好后勤保障一站式服务基础平台、政府采购运行与管理平台、资产管理网络平台,进一步优化相关工作流程。在充分考虑新校区入驻和应科院转设的基础上,制定赣州校区留存资产盘活方案。做好黄金校区14余亩土地规划报建工作。启动黄金校区幼儿园建设工作,组建学前教育中心。落实校园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提高各校区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建设好节能监测平台。

3.进一步提升财务和审计工作水平

系统分析未来3年的资金需求,全力增收节支,多措并举争资争项,千方百计节约成本,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提高预算编制精细化水平,加强预算执行监管,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以巡视整改等专项工作为契机,规范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整合多校区财务资源,提高财务管理效率。进一步完善报账系统,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纵深推进企业清理工作。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探索建立审计委员会实质运行机制和工作机制。整合审计资源,做到审计监督无死角,努力实现审计类型全覆盖、审计对象全覆盖和经济活动过程审计全覆盖。做好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教职工周转房等民生工程及重点工程跟踪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后勤财务专项审计等工作。

4.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

全面完成赣州老校区智慧校园建设并实质利用,加大南昌校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力度,健全和落实数据建设和维护责任体系,积极开发使用“江理通”。加快推进人事、教学、科研、学工、财务、资产、招采、医疗等系统实施,实现数据对接和有效共享。规划并落实好新校区智慧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广泛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培训与宣传,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积极推进与中国稀土学会共建中国稀土大数据平台,完善并推广稀金大型仪器共享平台。

5.优化完善综合治理格局

加强重大风险防范,健全风险隐患排查常态化机制,开展扫黑除恶、预防溺水、电气火灾综合治理、实验室(危化品)治理、校车安全管理、食品卫生安全治理、消防安全等专项行动,推进反暴恐、反非法宗教斗争。加强校地联防联动,整治校园及周边环境。强化党管武装,推进军事课教学改革。继续创建省综治先进单位。

6.认真开展医疗和离退休工作

积极推进新校区和黄金校区医院建设,积极改善南昌校区医疗条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深入探索实施“医养结合”模式。充分保障离退休职工的政治待遇和福利待遇,推进“颐养之家”和“银发支部”建设,细化和落实各项关心关怀工作,不断提高老同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7.积极推进图书和档案工作

做好新校区图书馆、档案馆的设计与装修工作。提升图书文献资源保障能力,推进跨校区、多校区智慧图书馆建设。强化档案管理,推进干部、教师档案全覆盖,加快建设数字档案馆,进一步提高师生档案意识。

关闭窗口